姥姥的“小喇叭”
曾庆炜
人生怎能缺少那丝丝缕缕陪伴的温暖?我希望,我就是那最好的“小喇叭”。------题记
回到记忆中的小时候,那时的我稚嫩而天真,在姥姥的怀抱里揣着一颗好奇而敏感的心看着周围新奇的世界。幼年,我是在姥姥家里长大的。西湖边,长椅上,年幼无知的我望向春日里微波荡漾的湖面,平静柔和得令我陶醉。那曾是我认为最快乐的时光,没有来来往往的繁忙,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,只有祖孙俩静享那步履缓慢的生活乐趣。西湖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在姥姥口中神灵活现地从容道出,映着碧水蓝天的美丽画面,令我徜徉其中,无法自拔。那时的我不明白,姥姥为何如此乐此不疲地一遍遍重复着我喜爱的故事,更不明白的是,身旁路过的老人为何总是驻足观看,凝视的双眼中透露出接近于羡慕的光芒。
一次,我茫然地望着西湖边晨练的老人们缓缓经过。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几乎每个老人身的上都佩戴着一个“小喇叭”,或是京剧、越剧,或是新闻热点,无一例外的是声音都分外响亮。看着发呆许久的姥姥,我不禁开口去问:“为什么他们都有‘小喇叭’?”
姥姥带着爱怜的眼光看着我,“也许他们怕寂寞。”她这么回答。
终究,时间带走了那份安逸的时光。小学的我失去了经常见到姥姥的机会,学习之余我总会想起西湖边,想起柳树下,想起姥姥与小孙子无忧无虑畅谈生活的种种乐趣。每次姥姥开门看到我的笑脸时,她就快活地嘟囔着“我的孙孙呐,又来见奶奶了”。窗外小喇叭的声音丝毫勾不起她的兴趣,她热情地回应着我的每个问题和问候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,舒展开来,像绽放的花朵。
但恍惚中随即一切都变了。初中繁忙的学业让与姥姥的见面变成了重要节日的短暂相聚,不仅仅如此,这短暂的片刻甚至成为了礼节性的客套交流。我试图打破看似无法挽回的陌生氛围,可嘴笨的我不知怎么开口,最后总是以沉默后奶奶的一句“乖孙孙,你忙,我先回去了”结束。
那个晚霞映满天空的傍晚,电话里响起姥姥熟悉的声音。我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的,而此刻多么难以接受的是电话里她的声音竟然那样苍老、迟钝。翻开日历,我才开始为自己的无心难受------明天是姥姥的生日。出乎意料的是,询问她的喜好后,一阵沉默,我清清楚楚地听见那句话:“我想要一个小喇叭。”电话的这一头,似乎有什么东西悄然破碎了。
我奔去了姥姥家,厨房没人,客厅没人,卧室没人。焦心的寻找后,我意外地发现姥姥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睡着了。一缕夕阳照在她苍老的面庞,晚风吹拂起她银丝般的华发,我蹲下身,伏在她的胸口,在她耳边轻声说:“奶奶,你的小喇叭来了。”
注:“姥姥”似乎是北方用语?南方更习惯用“奶奶”......